安徽凤阳县娱乐街在哪里
安徽凤阳县娱乐街在凤阳县中心区位置,凤阳步行街坐落于凤阳县中心区位置,西临凤阳花鼓廊,北接东方红大街,南至楼东街,安徽凤阳县娱乐街是集商业、娱乐、文化、餐饮及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模范街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想要大力建设老家凤阳,成为大明朝的中都,而凤阳连年饥荒,所以当时人口稀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朱元璋就连续迁移了四种人到凤阳:
第一类人是工匠,建设中都必不可少的人,第二类人是军队,第三类人是江浙地区的富人,第四类人则是罪犯,被发过来做苦工。
但凤阳这个地方,建了六年后,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这个地方确实无险可守;二是没有城池基础,硬建,成本太高;三是激起了民愤,最终没有建立起来。
江浙的富户就想尽办法想回去,可惜朱元璋颁布有命令,是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到农闲的时候,一般是冬天,成群结队地以乞讨为生,走回江浙的家乡。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成群接队地从老家回到凤阳。
这首民谣就是他们乞讨时编的。
中都凤阳建造过程: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
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今凤阳)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
洪武八年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并发现有工匠在凤阳宫殿下诅咒,朱元璋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
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未完成的工程还在继续。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内,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便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宫殿逐渐荒废,皇城以外区域仍驻扎大量军队和官署衙门守卫和管理中都城。
凤阳现在那几个混的好
混的好?!呵呵,真正混的好的前两年打黑的时候。都让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了。
凤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凤阳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风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象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
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烟锁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
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
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
,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龙兴寺是明太祖朱元璋先前出家的寺庙,被称为圣庙。96年重新修建,举行开光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的知名寺庙主持云集凤阳。凤阳大小旅店、宾馆全部爆满。与凤阳临近的安徽蚌埠市高档宾馆客房也被预定一空。朱元璋戎马一生,从沿街乞讨的乞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研究他的一生极其具有历史价值,对我们后辈大有益处。通过这个栏目的介绍,让诸位网友真实的走近朱元璋,了解朱元璋以及由他一手创建的伟业,还有有关朱元璋的历史传说。
谯楼归市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应用。如有损坏,例于军卫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每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登楼而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俯瞰闹市,万千景物,历历在目。乾隆《凤阳县志》绘此为“凤阳八景”图之一,名曰“谯楼归市”。
建国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近年来,鼓楼基座四周已是闹市区中的“广阔天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九华屏障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