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定陶县历史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尧、舜时期为古陶国。夏商有三翮国。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据《说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县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置军,终以县至今。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定陶县随菏泽专区划属山东省。1958年11月,定陶析入菏泽、成武两县,改属济宁专区。1961年6月,恢复定陶县,属菏泽专区。1978年3月,菏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定陶县属菏泽地区。
1995年10月23日,撤销定陶县孟海乡、张湾乡,设立孟海镇、张湾镇。
2000年,菏泽地区改菏泽市,定陶县属菏泽市至今。定陶县辖6个镇、13个乡。
定陶县的历史沿革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位于菏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原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尧、舜时期为古陶国。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济阴郡,后又改为定陶国,东汉时不久又改为济阴郡。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界鼻祖“,死后葬于陶。《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据《说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日(日照)——南(南阳)高速公路联通京福、济青、京沪高速,在建的德商高速、菏徐高速、济菏高速纵横交错,菏关高速——定砀路连接线纵贯县城,临(临清)—商(商丘)、东(东明)—丰(丰县)、刘(刘口)—民(民权)、定(定陶)—砀(砀山)四条省级公路连接县乡公路成网状分布,使定陶成为重要交通枢纽。铺修了定陶--张湾、陈集--菏泽公路,定陶--砀山公路。
县内主要道路:
临商路:位于县城西面,是菏泽与曹县的重要通道。
青年路:贯穿定陶县城南北,与兴华路和济阴路相交。
兴华路:贯穿定陶县城东西,位于定陶县城中心。
济阴路:位于县城南面,与青年路相交。 定陶县距青岛港不足600公里,高速公路5小时可到达;距日照港不足400公里,高速公路3小时即可到达。
中国古代(隋唐以前)菏泽历史名人和简介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1]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吴兴越。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轻时,曾拜计然(又名辛文子既《通玄真经》(《文子》)一书的作者)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史称定陶。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为人放荡不羁,怙威肆行,卒后被谥为“丑侯”。其子吴应数次上疏申辩称枉,正元年间方改谥为“威侯”。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有没有山东荷泽市定陶县的介绍??
定陶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现辖7镇4乡,318个行政村,1044个自然村,58万人,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耕地76万亩。地处北纬30度57分至35度14分,东经115度20分至115度40分,属暖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8度,无霜期206天,年平均降水量677.8毫米,地下淡水资源总量13581万立方米。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资源物产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发育,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瓜菜、林果、畜产品主要产区。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等。
定陶,古称陶丘,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传尧、舜二帝均以此为都,统御天下。在春秋至西汉的800多年间, 一直是中原地区水陆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和全国性的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盛誉。《史记》载,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弃官携西施,出三江,入五湖,三转而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留恋不去,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世称陶朱公”,死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历史上定陶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秦始置定陶县,历经沿革变迁,终以县治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左丘明、谷梁赤、汜胜之等一批历史名人,留下了仿山西周墓群、范蠡墓、范蠡湖、左山寺、汉高祖受命坛、戚姬寺、彭越点将台等众多人文景观。仅在1963年全县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达18处之多。
定陶县自然条件优越。地处淮河流域,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属黄河冲积型平原。全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优良。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适合栽植多种林木和果树;畜牧业有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全国闻名的优良品种,载畜量达40万标准畜。
定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铁路、公路兼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定陶北枕新菏、兖石铁路,东临济宁机场,南接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和联结冀鲁豫三省的公路干线纵贯全境。菏商、临民、东丰、定砀等4条省级公路连接县乡12条支线,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是菏泽地区第一个乡乡通柏油路的县。通讯十分便利,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万多门, 开通了数字移动通讯和模拟移动通讯,城乡农话全部实现了光缆传输。接待条件优越,已建成摲扼粩、掺鸲紨、撍炒飻等多处高中档宾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投资新建了8条城区主要街道,城市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的“府后小区”。城市供水设施配套齐全,建有工业用电专用线路,投资环境优越。改革开放以来, 全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5.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0.02%;财政总收入9183万元,增长9.3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44万元,增长8.1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元,增加129元。
90年以来, 先后被评为或定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农机化先进县、全省棉花生产先进县、全省气象工作先进县、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和全省麦棉高产开发重点县、平原农区畜牧业样板县、创汇农业示范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