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年仅三十六岁就去世了?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好吗?

朱瞻基38岁时突然去世在我个人看来,他的死亡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家庭有一种隐性遗传病,导致朱瞻基死亡。二是工作压力太大,过劳猝死;第三,死于丹药中毒。明朝皇帝大多迷信丹药。大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作为一家之主,皇帝的行为超乎想象。当然,明朝也是一个血腥的王朝,真正实现了“国君亡”的目标。明朝有很多短命的皇帝。

朱瞻基38岁的寿命在众多皇帝中并不算短。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太祖玄宗病重,顾不上朝政,命群臣到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死于清宫,时年三十八岁。圣旨的一切重要事务都由张太后处理。尊宪崇道,智圣,秦,吴宽仁,玄宗在寺名,葬竟陵。玄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生于1398年3月16日)生于长春,明仁宗长子朱迪之孙,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至1435年1月31日在位),国号宣德。

因为明朝没有不断的抹黑士人,好像玄宗成了一个缺德的君主。他们不仅抹黑了皇帝的爱好,甚至还发明了皇帝的私生活,于是各种“桃色新闻”“吃药”的理论应运而生。可见明朝的史书对他是多么的不友好,所以他的英年早逝自然被归为这些荒谬的原因。《明实录》中记载,朱瞻基同志后宫只有十四个妃子,其中就有像胡山香皇后这样后期不会走运的女人。

所以说太多性爱是捏造的,真的是无稽之谈。明朝服用丹药的皇帝中,只有世宗皇帝真正常年服用道教炼制的丹药。朱元璋和朱迪晚年都曾服用,但都是为了治病。唐玄宗也用它们来治病。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朱瞻基会吃丹药长生不老吗?清代文人写的神棍,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可以先排除这两个原因。朱瞻基的突然死亡被后人猜测,他们想知道他死亡的真正原因。关于他的死因,世界上流传的理论也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二、朱瞻基为什么短命?

因为劳累过度引发急病而死。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自朱元璋取消丞相,处理政务的担子就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到了朱瞻基即位后,虽然他创造性的发明了“票拟”和“批红”制度,但最后的负担还是在他身上。

再加上老朱家的遗传基因有可能有些缺陷,十年下来,因劳生疾是完全有可能的。

扩展资料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位当了皇帝,虽然他仅仅统治了大明王朝10年就驾崩,但他的统治成就可圈可点,当时的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后世史学家把他和父亲朱高炽的统治合称为“仁宣之治”。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示例来了解

1、微服出访

朱高瞻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不是乾隆帝那种的私访。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是真正的了解民情,而不是借了解民情之名搜刮民资。

2、善于纳谏

朱瞻基时期,有一批学识渊博、忠于国家的大臣辅佐朝政,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的时期。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大臣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3、善于领导

朱瞻基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

三、明朝朱瞻基为什么短命?

明朝朱瞻基短命是因为家族遗传。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其他的似乎都很短命。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47岁登基,不到一年就暴毙。明英宗朱祁镇终年38岁。明宪宗朱见深终年41岁,朱厚照终年31岁等等。

只要翻开历史对比一下明朝的皇帝就知道,他的家族大都早逝,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家可能有着家族遗传疾病,才会出现如此现象。

相关内容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

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四、明朝朱瞻基为什么短命?

明朝朱瞻基短命是因为家族遗传。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其他的似乎都很短命。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47岁登基,不到一年就暴毙;明英宗朱祁镇终年38岁;明宪宗朱见深终年41岁,朱厚照终年31岁等等,只要翻开历史对比一下明朝的皇帝就知道,他的家族大都早逝,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家可能有着家族遗传疾病,才会出现如此现象。

朱瞻基的特点

朱瞻基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治国认真,在各领域都有着一定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之一。出生起就十分不一般的朱瞻基从小和父亲一样热爱读书,学习非常勤奋。与此同时,朱棣也带着这个小孙子体察民间疾苦、一同御驾亲征,锻炼他的综合能力。

五、明宣宗为什么只活38岁

因为长时间的劳累造成了朱瞻基短命。

明宣宗38岁病死了,朱瞻基在位的时候勤政为民,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昏庸,明朝的时候取消了丞相这一职位,所以执政者的工作量是很大,长时间的劳累造成了朱瞻基短命,再加上明朝的当权者大多都活的很短,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在里面。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六、朱瞻基短命的原因是什么?

家族存在遗传病。

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明朝超过四十岁的皇帝就很少,特别是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中更是如此,长寿的特别少。那么朱高炽是得了什么病遗传给后代呢?史书上记载,明仁宗“无疾骤崩”。

这就奇怪了,朱高炽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史书上曾记载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对一起打仗的次子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那意思就是,你好好干,你大哥体弱多病,估计活不久,以后太子位子就是你的了。

就是朱棣这句话,给了朱高煦一股强大的干劲,也为后来造反埋下祸根。但就是这位自小体弱多病的朱高炽,最后却是无疾骤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朱高炽不是无疾,而是当时的太医并不知道这种病——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在平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但一旦发作就是又急又凶,轻则中风瘫痪,重则死亡。朱高炽骤崩,属于突然死亡;朱瞻基从发病到死亡只用了三天时间,也属于急发性的死亡。

从死亡时间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死于正月,而后来的明代宗、明英宗也同样是英年早逝,并死于正月。

北方的正月还非常寒冷,而且气温变化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人体的血管也是一种刺激,容易造成末梢血管处于收缩状态,造成动脉血压的增高,同时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下,心脑血管病就进入高发期了。

相关信息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传位长子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