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分别为:1、唐代早期——武曌金简;2、商代早期——杜岭方鼎;3、西周晚期——玉柄铁剑;4、北宋晚期——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5、春秋时期——莲鹤方壶;6、春秋时期——云纹铜禁;7、新石器时代——骨笛;8、商代晚期——妇好鸮尊;9、西汉早期——四神云气图
扩展资料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细数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看完你会觉得河南是真的牛
2020年9月24日, 阔别五年之久 ,经过全方位提升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终于面向 社会 开放了。 河南作为 历史 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的精华汇聚于此。 河南博物院建于1927年,现有馆藏文物多达17万件,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一个“中”字,道出了河南数千年 历史 最核心的特质, 一个“都”字,成为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的新的灵魂。 很多之前参观过小馆的游客,都对河南博物院以前的陈列“中原文明之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使新的陈列展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更吸引观众? 经过博物院工作人员反复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陈列展览的主题为: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黄河九曲,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中原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这里被称为“最早的中国”,这里长期是统一中央王朝的核心区。 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 数千年来, 有 20 余个王朝在中原建都 ,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古都,成为贯穿华夏文明史的一条主线。
主展馆主体建筑以 元代古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登封)为原型 ,经艺术夸张演绎成 “戴冠的金字塔” 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终于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了,那就是镇馆之宝,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 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要还是全国第二的话,那就没有老一了。 除了被运送到台湾省和被国博借走的一部分,(比如清明上河图和司母毋大方鼎)河南博物院的展出数量已经很惊人了。 河南博物院有九大镇馆之宝,各个身怀绝技,云纹铜禁、莲鹤方壶和贾湖骨笛上过《国家宝藏》,杜岭方鼎直接把郑州送进了古都俱乐部,甚至还有一些文物禁止出国展览。它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它们出土的地方,合起来就是一张河南宝藏地图。
姓名:武曌金简,籍贯:登封 , 时期:唐代早期 , 出土日期:1982年5月中岳嵩山峻极峰
出土过程:1982年5月,登封县农民屈西怀上中岳嵩山采药时,在嵩山山顶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这块纯金的简片。 武曌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 ,上面有铭文: 上言: 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大意是说: 大周国皇帝武曌,来到嵩山,投递一枚金简,请求天上神仙们除去武曌的罪名。公元700年7月7日,使臣胡超磕头。
目前武则天的墓墓穴至今仍未打开, 这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它的发现为了解唐代的 历史 风貌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
姓名:贾湖骨笛,籍贯: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时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出土日期:1986年
八千年的漯河人对音乐有了追求,而制造出的乐器,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人们一提起中华文明,都会说是五千年古老文明。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时间远不止五千年,1984年~2001年,贾湖遗址中先后出土了 26支骨笛,墓葬共有349座 ,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大。相继出土的由 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 制成的骨笛,就是 距今7800年~9000年 的、华夏族先民的智慧留存。
贾湖骨笛的出土,一下子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将近4000年。
姓名:杜岭方鼎
籍贯:郑州杜岭张寨前街
时期:商代早期
出土时间:1974年
通俗来讲就是商王朝厨子手里做饭的容器,俗称“锅”。 1974年,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挖出,共两件。 大的被国家博物院借走,小的留在河南省博 。 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礼器,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铸造花纹之精致,都是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在郑州商城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已经进入初现辉煌的时期。 享誉世界的商文明,就在这里起步。它的发现,不仅为安阳殷墟找到了文明的源头,而且为寻找早商文化和夏文化提供了依据,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 探索 中,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 杜岭方鼎——让郑州挺进“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力量。
姓名:玉柄铁剑 , 籍贯:三门峡 , 时期:西周晚期 , 出土时间:1990年
西周初年, 周武王将自己的两位叔叔虢仲、虢叔分别分封到河南荥阳和陕西宝鸡 , 史称东虢国和西虢国,来保卫周王室。 西周晚期,西虢不堪犬戎侵扰,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玉柄铁剑是西周末年虢国君主虢季的佩剑。
出土过程: 1990年2月的一天深夜,三门峡上岭村突然传来几声枪响。三门峡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起盗墓案,为了查明被盗墓葬的情况,追回被盗的文物,公安人员配合考古人员对盗墓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令所有在场的人深感震惊,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格判断,应该是一座国君墓,考古队在椁室的东南角发现了这把宝剑。
玉柄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 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姓名:四神云气图,籍贯:永城柿园村 ,时期:西汉早期 ,出土日期:1987年。
在中国古人眼里,尤其在西汉人的眼里, 人死后是可以升天的,寓意死是生的继续。 特别是在汉代的墓葬中充满了对来世享乐的憧憬,对来世仙界的描绘。 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的儿子刘买,据《史记》记载,刘买是梁孝王刘武的长子,是在刘武去世之后继任的又一代梁王,在位只有七年,史书上关于他的事情并不太多。
出土过程:1986年5月的一天,永城柿园村一个名叫赵德友的农民,在自家承包的采石塘放炮采石,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很快,闻讯而来的商丘文物队对古墓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沿着狭窄的墓道进入墓室,微弱的灯光照到墓顶处,突然,大家眼前出现了鲜艳的红色,一只长须飘摆的龙头映入眼帘。 只见墓顶上有一幅生动传神的壁画。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灵芝、云纹等共同组成一个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的画面。专家将其命名为《四神云气图》。
《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姓名: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籍贯:河南宝丰清凉寺,时期:北宋,出土日期:1987年
历史 上各个时代的造物总是恰如其分地附带上当时的文化与习俗烙印,而这种文化烙印尤其强烈的,莫过于宋代的瓷器。宋代对瓷器釉色的追求来源于宋人理学风气的弥漫。“ 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对汝瓷独特的审美追求 。 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文献记载: 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 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全世界收藏的汝官瓷加在一起, 不会超过150件 。 在它们之中, 弥足珍贵的天蓝器物,也就5件。 而刻花者,唯有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一样的器物,刻花者当然更为珍贵,何况就此一件。 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更有“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 之说。
小Tips:陶瓷类器物中唯一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代表作品。
姓名:云纹铜禁,时期:春秋时期,出土日期: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 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 云纹铜禁霸气十足,但它不过是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司马、楚康王的令尹——子庚的随葬品。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扼南北,陆通秦晋,水达吴楚,是我国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 文化积淀极为厚重。
1977年10月,淅川下寺当地村民在丹江西岸龙山附近,发现一座被水库冲刷出来的古墓,流散出去许多青铜器和玉器,文物工作者得知情况,迅速前往收集文物,并派人保护现场。 但是由于当时雨季来临,丹江水位上涨,发掘工作被迫中断了。 第二年,文物部门立刻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发掘出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汉墓,出土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云纹铜禁出土时残破不堪,整个案面裂为七八块,千年的水浸和腐蚀让四周的云纹和怪兽变成了一堆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
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 王长青带着徒弟耗时4年,经过了26道工艺以及数不清的失败,让云纹铜禁复活,创造了中国修复史上的奇迹。
姓名:莲鹤方壶,时期:春秋时期,出土日期: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8月,河南新郑县南门外李家楼的农民们,在野外进行取土时,镐头意外地撞击到一块坚硬的青砖上。将浮土拨去后,人们发现一堵砖墙,众人锹镐并举,砖墙很快被拆毁,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露了出来。 百姓比较迷信,没有人敢下去一探究竟,只能对当地的文物部门进行汇报。 文物部门随即派来了两位考古人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认为此地为春秋时期的大墓,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性发掘展开。 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史称“ 新郑彝器”。
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 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 。 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 “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 莲鹤方壶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青铜器”
关于莲鹤方壶的珍贵价值,郭沫若先生曾以极富文采的语言予以评价, “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莲鹤方壶在青铜艺术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姓名:妇好鸮尊 时期:商代晚期 出土日期: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
鸮,又称枭,俗称“猫头鹰” 。在商代 ,鴞是商人喜爱和崇拜的一种神圣的鸟,是克敌制胜的象征。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鸮尊作为妇好的陪葬品,是非常符合她生平的。
1975年冬,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的浪潮,安阳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安阳考古工作站对岗地钻探,发现了殷商时期文化遗存。 经过进一步发掘, 中国第一女战神——妇好的墓穴重见天日。 随葬品有大量青铜武器和玉器, 妇好鸮尊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尊,是一种盛酒礼器, 而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 头高昂,两眼圆瞪,宽喙,双翅并拢垂地与粗壮的双足形成三点一面,其雄浑厚重,神态庄严,无愧于战神之称号。
小Tips: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必选宝藏。(也是俺最喜欢的省博馆藏文物之一 )
【行程攻略】 展馆共有四层,建议至少放4个小时的游览时间。
一层:1号厅为新石器时代; 2号厅为夏商时期; 3号厅为西周时期; 4号厅为东周时期;
二层: 5号厅为秦汉魏晋南北朝1; 6号厅为秦汉魏晋南北朝2; 7号厅为隋唐时期1; 8号厅为隋唐时期2;
三层: 9号厅为宋金元时期1; 10号厅为宋金元时期2; 11号厅为明清河南; 12号厅为国宝特展
四层: 13号厅为中原楚国青铜艺术14号厅为明清珍宝馆。 ^_^游览路线可以说相当友好了,从1号厅新石器时代开始所有展厅一网打尽,不会迷路,镇院之宝的位置在文物介绍上面我都标记出来了,可以一一打卡 建议去之前多做功课,大概了解一下文物信息。
详细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
交通攻略: 飞机:飞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打车前往博物院,约45分钟左右,也可搭乘地铁2号线到关虎屯站下车。
高铁抵达“郑州东站”后,打车前往博物院,约27分钟,也可乘地铁一号线到紫荆山换乘2号线到关虎屯站下车。
郑州市内的小伙伴可以搭乘地铁二号线关虎屯站下车C口出站,步行几百米即到。
公交车B18、B2、B102博物院公交站下车。 自驾:导航搜索河南博物院,根据导航走即可(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夏季开放时间为9:00—17:30),闭馆前1小时停止发放门票;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河南博物院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预约。预约可选择时段为:9:00-16:00。原取票窗口不再提供服务。(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即可) 关于讲解员(首席讲解员260,一级讲解员200,二级讲解员150,双语讲解员280)
亮点特色: 博物馆新推出了考古盲盒,只需要提前预定,到博物馆当天就可以买到了,预定一次可以购买多个,盲盒其实就是体验考古人员提取文物的过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墙裂推荐哦,快去试试你能挖出来什么宝贝
《国家宝藏》中河南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甩其他博物馆几条街?
您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河南省博物馆拿出的是哪三件镇馆之宝,它们分别是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1986年到1987年的两年时间里,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的宝贵之处是指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他的出土标志着中国音乐文化至少有9000年文明史。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2002年的时候就被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你说厉害不?这个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是一件春秋中期的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已出土的云纹铜禁在全国也就7件,但是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呢,是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这件镇馆之宝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因文献记载我国使用失蜡法相对较晚,学术界就认为我们国家的失蜡法工艺来源于印度。而云纹铜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它一出土,一下子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这件器物之所以称为“禁”,就是禁酒的意思,正好呼应了当前的八项规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妇好鸮尊
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的妻子,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妇好鸮尊是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妇好鸮尊是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铸造时间大概是中国商朝晚期。该器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该件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细细观察它身上的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整件鸮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的神韵。
以上三件展品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中的三件,河南是文物大省,光是河南省博就有17万文物,至于有人说河南省博拿出的这三件国宝甩开其他博物馆几条街,如果这个其他博物院是指故宫和中央、地方共建的其他七家博物馆,可能有点过头,但是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博物还是名副其实的。
九大镇馆之宝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曌金简、四神云气图、云纹铜禁、莲鹤方壶、玉柄铁剑、妇好鸮尊、杜岭方鼎和贾湖骨笛。另外,还有牙雕萝卜白菜。
河南博物院的国宝(3)——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的又一件镇馆之宝,与莲鹤方壶一样,是我国首批公布的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云纹铜禁用失蜡法铸造,它的出土,把过去长期以为我国失蜡法是从唐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铸造工艺,整整向前推进了1100多年。
这件青铜器出土自河南省淅川县的一个楚国大墓,工艺复杂,造型精美,设计独特,我们可以在这件文物身上,看到汉文化与楚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交融。
淅川古称丹阳,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是古时楚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楚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能用失蜡法设计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可见当时楚国经济的富庶,文化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说起这件文物的发现和修复,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1977年,位于河南淅川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数座深藏在水库下面的古墓露了出来,很多青铜器和玉器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眼前,正当文物部门准备考古挖掘的时候,雨季来临,丹江水库的水位开始上升,刚刚开始的挖掘工作被迫中断。
第二年,文物部门又开始继续对这一地区的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件稀世珍宝云纹铜禁。
这件国宝最初被发现时,可不是我们眼里现在看到的美轮美奂与巧夺天工。
刚刚出土时,云纹铜禁碎裂得不成样子,大的碎块如照片所示,小一点的碎块如指甲和纽扣一般,还有碎烂成铜泥的,考古人员最终把这些碎块装了好几个袋子,送到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手中。
文物专家们组成了高规格的修复团队,用了整整四年两万多个小时,才将这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器完美复原。
这件国宝之所以被称作“云纹铜禁”,“云纹”和“铜”都很好理解,但是“禁”这个字会让初见这件宝贝的人不得要领。
其实,“禁”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一种实用器,就像我们今天的茶几。
不过,“禁”与今天的茶几略有不同的是,“禁”是专门用来置放酒器的。
说起“禁”,一定要说说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酒诰》出自《尚书·周书》,作者是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在伐纣灭商三年后驾崩,成王姬诵年幼即位,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时曾摄政七年,代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康叔为卫君,派他去驻守商的旧都殷墟,管理商王朝的遗民。
当时康叔年纪不大,周公怕他缺少监管安于享乐不事政务,就在临别时嘱咐康叔: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因酗酒成性眈于女色,最终导致朝纲混乱诸侯群起亡国,提醒康叔一定要记住这些教训。
后来,周公又将他的这些想法辑录成《酒诰》一文,成为我国最早的禁酒令。
再后来,“禁”成了西周时期一种放置酒器的实用器,并且传播到当时的楚国等地,成为时刻提醒王公贵族们节制饮酒的无声警示。
今天,我们在河南博物院欣赏古老文物云纹铜禁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距今3000多年前,周公旦曾为后人们留下了至今仍具有教化意义的禁酒令。
河南博物院的展厅介绍
2009年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展示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河南历史文物。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三代辉煌”(夏商周时期)、“兼容并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荣华”(隋唐时期)、“余光明媚”(宋金元时期)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对原有展览陈列进行升级改造,常设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级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题陈列《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明清珍宝馆》、《古代石刻艺术馆》也改进了展陈方式,调整了展品。 分为八个展厅,第一至四展厅位于展馆一层,分别是原始社会展厅、夏商展厅、西周展厅和东周展厅。第五至八展厅位于展馆二层,分别是两汉展厅、汉晋展厅、隋唐展厅和宋元展厅。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
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
展览时间:2012年6月9日——2012年8月9日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
2010年至2011年,由河南省文物局等主办的“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在日本东京、九州、奈良的三大国立博物馆巡回展出。该展围绕华夏文明之源这一主旨,集合河南文物精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日本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该展览汇集河南省18家文物单位收藏的出土文物精品160余件,时代从夏一直延续至北宋,分“帝国形成”、“匠作技艺”、“宗教与艺术”三部分,多方位再现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彰显华夏祖先在中原这块大地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2年12月21日~2013年3月24日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
河南博物院与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25家文博单位联合精选自春秋至宋元各类相关文物270余件(组),举办大型特展《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以飨观者。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展览时间:2012年4月17日——2012年5月27日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将28幅大型油画与130多件(组)文物相结合展出,旨在表现战国至汉末这一时期匈奴与中原文明的不同特征及两种文明在冲突中的大融合大汇流。油画是文物内涵生动的再现,文物是油画内容的真实佐证,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点面结合地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是一次新的陈展方式的尝试。
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河南博物院馆藏——云纹铜禁
不可出国的一级文物哦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 台,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
同样是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楚国的东西相比秦国的简直华丽到爆好么!
细密曲折的结构漂亮到让人想趴着玻璃去舔啊!
大家路过郑州一定要去瞻仰下这神器!
咋琢磨出来的啊!
PS:我国文物事业确实是拙计,这等顶级国宝居然在网上找不到几张高清细节图,更别说官方了。数字化之路在哪里啊,在那小盆友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