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出家道教正一派需要到哪里?得多少钱?

正一派一般不出家全真派则必须出家修行。这也不是钱的问题,搞得好像道教是商业组织似的。你去正一派还有分龙虎山天师道、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灵宝派【祖庭皂阁山】、神霄派、茅山上清派、清微派等,因其立派祖师而分。

主要特点

重视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

符箓文化传承1800余年,都是在道教正一派内部流传,有其不可替代的专属性、唯一性和神秘性。

正一天师道科仪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根据斋主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规模和规格。阳醮主要是为斋主举行祈福、消灾、求子、庆典及祈雨祷晴所用。阴醮则用于超度亡魂。道教在举行斋醮时,必先沐浴斋戒。

道士在施法时,常常以符、咒镇邪去病。

另外,道士在施法过程中,常常需要念咒掐诀。咒在道教经典中,有“祝告”之义,“夫祝之之意,欲以达乎天地神明,果尔,则世间善恶之祝在报应耳”,诀又称手诀、法诀、斗诀、神诀,在举行醮仪中使用,又分“单诀”、“双诀”,即单手或双手行诀,行诀是鉴别正一派道士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正一派有多少个朝廷册封的天师??

师共六十四位:

第1代天师张道陵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张衡元武宗至大元年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张鲁汉献帝元武宗建安廿年至大元年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汉献帝元顺帝建安廿年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张昭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张椒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张回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张迥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张符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张子祥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张通玄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张恒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张光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张慈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张高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张应韶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张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张士元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张修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张谌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张秉一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张善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张季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张正随宋真宗元顺帝大中祥符五年至正十三年赐号真静先生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张乾曜宋仁宗元顺帝天圣八年至正十三年赐号澄素先生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张嗣宗宋仁宗元顺帝至和二年至正十三年赐号虚白先生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乾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张象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张敦复宋神宗元顺帝熙宁元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光先生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张景瑞宋徽宗元顺帝大观二年至正十三年追封葆真先生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张继先宋徽宗元武帝元 顺帝崇宁四年至大元年至正十三年赐号虚靖先生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张时修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张守真宋孝宗元顺帝乾道六年至正十三年赐号正应先生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时修长子

33张景渊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张庆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张可大宋理宗元世祖嘉熙三年至元廿八年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张宗演元世祖元世祖元成宗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元贞元年赐封嗣汉天师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张与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宗演长子

38张与材元成宗元成宗元武宗元贞二年大德八年至大元年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张嗣成元仁宗泰定帝元顺帝明太祖延佑四年泰定二年至元三年洪武三年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张嗣德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张正言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张正常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元年洪武五年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张宇初明太祖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乐四年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张宇清明成祖明宣宗永乐八年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张懋丞明宣宗明英宗宣德四年正统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正常三子,娶王候刘基侄女为妻

46张元吉明英宗明太宗明宪宗正统十年景泰六年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懋丞之孙,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张原庆明宪宗成化十三年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张彦羽页明孝宗明世宗弘治十四年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原庆长子,娶王候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张永绪明世宗明世宗嘉靖廿八年嘉靖三十年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赐伯爵祭服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张国祥明神宗明神宗万历五年万历三十五年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张显庸明熹宗明思宗清圣祖天启六年崇贞元年康熙四十二年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赠太子少保追赠光禄大夫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张应京清世祖清世祖清圣祖顺治六年顺治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追赠光禄大夫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张洪任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攻继宗清圣祖清圣祖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赐乾坤玉剑授光禄大夫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张锡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殛年雍正五年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张庆麟张昭麟清世宗清世宗雍正九年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锡麟二弟锡麟三弟

56张遇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乾隆七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追通议大夫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张存义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张起隆清高宗清高宗清高宗清仁宗清穆宗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庆~同治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重修宗谱赠通议大夫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张钰清仁宗清德宗嘉庆年间光绪三十年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张培源清穆宗清德宗同治十一年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张仁政清穆宗清德宗清德宗同治元年光绪十六年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张元旭清德宗光绪三十年民国三年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其中有55位受封真人, 4位追赠官号,清末至今的历代天师皆无册封

三、全真教居士常识

1.道教全真居士如何修行

那么道教又是怎么样入门的呢?道教的入门也是皈依三宝,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那初学者又通过什么途径来掌握道呢?这自然少不了记载着道的经书了。我们道教的经书集叫做《道藏》,从唐代开始,历朝都有修藏,现在所看到的《道藏》是明朝正统年间所修的,万历年间又续了一次,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这是与儒家《四库全书》、佛教《大藏经》齐名的中华文化宝典。《道藏》所收的都是自古以来天尊垂示人间的经文和历代祖师论道的著作,我们通过阅读这些经书,就能对道有所了解,修道也有所凭据了。可见经书对我们学道修道的重要性,所以道教徒入门其次要皈依“经宝”。道书上讲:“若非经宝,何以通神,是以次当皈依经宝”。早期的道藏是以“三洞”来分类的,就是太上三尊分别演说的“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每一部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十二类,故合称为“三十六部尊经”。虽然有了经,但还不够,这是因为:第一,经书都是出自古时,所用语言文字与今时差异很大,故后人较难读懂;第二,经书所言都是普遍性的,而修道因为有个体的差异,所以未必能够对应每一个人个体的需要;第三,修道成仙乃夺天地之大功,故为天地间最大的秘密,自然不能明文记载,公之于世,经中所载也只能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思想,而有些关键的口诀,还须口口相传。这样我们学道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媒介——明师,所以道教徒入门最后要皈依“师宝”。道书上讲:“若非师匠,何以度人,是以终当皈依师宝”。据道经载,元始天尊在开劫出法之时,玄中大法师和天真皇人将由云气自然形成的天文真经整理并书写为正文,至此方始立教,后来道教便以此祖师之圣号,泛指一切可为人师的十方圣众教导之师。

当一位信士如果有道教的信仰,也想成为一名道教弟子的话,那他就可以到道教宫观里头,请一位合适的道长作度师(也就是师父),帮他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志心发愿皈依道、经、师三宝,并由师父按本宗派的谱字取一道名,那他就正式成为道门的弟子了。清代被誉为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的王常月大律师曾说:“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证盟,受三皈依戒。”这三皈依戒就是前面所讲的皈依三宝,他是这么说的:“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他又引用天尊所言:“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要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

2.道教全真居士如何修行

,那么道教又是怎么样入门的呢?道教的入门也是皈依三宝,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

那初学者又通过什么途径来掌握道呢?这自然少不了记载着道的经书了。我们道教的经书集叫做《道藏》,从唐代开始,历朝都有修藏,现在所看到的《道藏》是明朝正统年间所修的,万历年间又续了一次,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这是与儒家《四库全书》、佛教《大藏经》齐名的中华文化宝典。

《道藏》所收的都是自古以来天尊垂示人间的经文和历代祖师论道的著作,我们通过阅读这些经书,就能对道有所了解,修道也有所凭据了。可见经书对我们学道修道的重要性,所以道教徒入门其次要皈依“经宝”。

道书上讲:“若非经宝,何以通神,是以次当皈依经宝”。早期的道藏是以“三洞”来分类的,就是太上三尊分别演说的“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每一部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十二类,故合称为“三十六部尊经”。

虽然有了经,但还不够,这是因为:第一,经书都是出自古时,所用语言文字与今时差异很大,故后人较难读懂;第二,经书所言都是普遍性的,而修道因为有个体的差异,所以未必能够对应每一个人个体的需要;第三,修道成仙乃夺天地之大功,故为天地间最大的秘密,自然不能明文记载,公之于世,经中所载也只能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思想,而有些关键的口诀,还须口口相传。这样我们学道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媒介——明师,所以道教徒入门最后要皈依“师宝”。

道书上讲:“若非师匠,何以度人,是以终当皈依师宝”。据道经载,元始天尊在开劫出法之时,玄中大法师和天真皇人将由云气自然形成的天文真经整理并书写为正文,至此方始立教,后来道教便以此祖师之圣号,泛指一切可为人师的十方圣众教导之师。

当一位信士如果有道教的信仰,也想成为一名道教弟子的话,那他就可以到道教宫观里头,请一位合适的道长作度师(也就是师父),帮他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志心发愿皈依道、经、师三宝,并由师父按本宗派的谱字取一道名,那他就正式成为道门的弟子了。清代被誉为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的王常月大律师曾说:“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证盟,受三皈依戒。”

这三皈依戒就是前面所讲的皈依三宝,他是这么说的:“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他又引用天尊所言:“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要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

3.正一道的居士可以自称贫道,那全真道的居士自称什么

正一道也是道教的一个门派。正一派可以这样自称贫道。居士不可以这样自称。

现在很少的道士会自称“贫道”了,一般都是叫“我”

对别人的称呼有:居士、善知识、道友、道兄、师兄

施主(道教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道教徒很少出去化缘的,主要是佛教使用)

“贫道”是道士自称的谦词,学道的人不害怕贫困,唯独把刻苦修道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制服心魔,戒除华想绮念,所以道士要自称贫道来时刻警示自己。另外一种解释是,道士自称“贫道”是因为自己在义理的钻研上还没有深入,理解还没有透彻,当然,这也是一种谦称。

道士们相互之间通常互称道长、道友、道兄等,这些称呼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被尊称为先生、真人,这些称号一般是朝廷颁赐的。道士们自己按修为的高低也有尊号,另外十方丛林中的道士们也会用根据彼此在道观中所担任的职务来相互称呼。

4.怎样成为道教居士

怎样成为道教居士

中 国 古 代 便 有 居 士 的 称 呼 。 居 士 之 号 起 於 商 周 之 际 ,最 开 始 来 源 于佛 教。 佛 教 开 始 时 是 实 行 出 家 制 度 的 , 后 来 的在发 展 中 出 现 了 皈 依 佛 法 但 不 出 家 的 人 士 , 称 为 居 士 。 比 如 著 名 的 印 度 佛 教 理 论 家 维 摩 诘 , 就 是 居 士 。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后 , 也 渐 渐 出 现 了 中 国 本 身土的 居 士 , 特 别 是 禅 宗 、净 土 宗 的 传 播 , 吸 引 了 大 量 的 知 识 分 子 和 其 他 受 到 俗 务 绊 身 的 人 士来 信 仰 , 大 大 增 加 了 佛 教 居 士 的 数 量 。 道 教 全 真 派 起 于 金 代 ,王 重 阳 创 教 时 抛 弃 家 庭 , 他 收 的 徒 弟 如 马 钰 等 七 子 也 都 出 家 。 因 此 全 真 派 一 开 始 便 实 行 出 家 制 度 。 后 来 在 全 真 教 中 也 出 现 了 皈 依 而 不 出 家 的 人 士 , 称 为 居 士 。 正 一 派 因 为 只 要 受 箓 , 便 是 正 式 弟 子 , 出 家 与 否 不 作 硬 性 规 定 , 也 就 不 需 要 特 别 指 明 在 家 出 家 的 分 别 。 现 在 一 般 将 在 家 的 道 教 徒 泛 称 为 居 士 。拜 师 是 道 教 信 徒 归 依 道 教 中常 见 的 方 式 , 师 徒 授 受 是 道 门 常 见 的 一 项 基 本 制 度 。 一 般 来 说 ,只有 经 过 拜 师 仪 式 才 算 成 为 正 式 的 道 教 居 士。 它 所 确 定 的 是 入 道 者 与 直 接 授 予 他 道 法 的 道 士 之 间 的 关 系 。 修 道 者 都 要 投 拜 名 师 , 以 为 学 道 进 业 的 前 提 。 凡 道 法 的 授 受 , 都 是 由 师 传 弟 子 。 历 史 上 有 “法 不 传 六 耳 ”之 说 , 足 见 拜 师 对 於 道 法 传 承 的 重 大 意 义 。 投 名 师 不 仅 确 定 本 人 与 师 傅 的 关 系 , 而 且 事 实 上 是 入 道 的 开 始 , 所 以十 分 重 要。

5.成为道教居士的条件

成为道教居士的一般条件如下:

一: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

二:虔诚信仰道教教义,尊敬历代祖师,了解道教常识;

三:认真学习,主动维护本教利益;

四:保证皈依后不触犯法律;

五:尊师重教,团结教内。

所谓居士,是指有了法派、师父(度师)、经典(太上诸经)、遵守“五戒”、皈依“三宝”的在家弟子。 一般程序如下:

一:确认师父,即遇到自己喜欢的正式出家的道门师父。师父必须有道名、门派。师父不能是居士。

二:确认派系,即自己皈依后所从属的道家派系。如果师父确定好了,一般你就跟着他的派系了。师父会根据每派的辈分,赐你一个“道名”。

三:皈依“三宝”,即“道”“经”“师”三宝。皈依时候,师父会给你讲解的。如果未讲解,是师父未尽责。

一般,“道”指无上大道;“经”指三十六部尊经;“师”指历代祖师。

四:戒律:皈依三宝,当身、心、口全皈依,行善事,尽量吃素,勤于学习,不重财物、名利。一般守“五戒”:

“不杀蝼蚁以上生命;非必要,不得吃荤,包含葱蒜等五辛食物;不得口是心非;不得淫逸,伤害身体;不得盗窃。”

礼仪一般必须由度师则吉日,焚香上供,有公证人(一般是师父的其他弟子、信士、民众等)正式传授上述的“门派”“法名”“三皈五戒”等,随后师父须传授道教的入门礼仪,包括叩拜、上香、忌日、圣诞、神仙信仰等,以及其他常识。焚表。最后,弟子叩拜神仙、祖师和师父。程序可简可繁,因场地而定。

四、现存道教教派及其修炼侧重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编辑]

道教神仙

参看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参看道经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编辑]

教派

参看道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参考文献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

[编辑]

参看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音乐

道教人物列表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洞天福地

中国宗教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道教

中国道家网站索引

道教学术资讯网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

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

石竹道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网络资讯报导

道教全真派

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

取自""

五、正一派收徒价格一览表唉拿钱买天职有没有不要钱的?

有那种不看重钱财的道长,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毕竟都要生活,甚至有些人就是把他当一门生意做的,还有些只是专门帮办人做白事的。能不能遇到那些有真本事、不看重钱财的道长、以及他们收不收你,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机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