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什么意思?

贪嗔痴出自《悟性论》贪婪、生气、愚笨是人性的弱点。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全文: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於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为涅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心无去来,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诸佛入涅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於无,无者无於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於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於不见。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贪——贪心、爱慕、执着

2、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4、慢——骄傲、自以为时。

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

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称得上贪,很容易,一个念头即可成贪。过分地追求自己能力之外、身体需要之外、生存需要之外、灵魂需要之外、回归需要之外的东西。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身体内部分泌出有毒的物质停留到薄弱的身躯的器官上,尤其是肝部。长期郁结会产生肝病,或者心病。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现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恋爱中、失恋中的人,当与自己的情人分开后,心要么完完全全活在过去,要么完完全全活在未来的期待中,几乎没有处在现在时刻。

过分痴迷对方,过分痴迷发生过的事情,过分痴迷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一个功能、一本书、一个礼物、一句话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的心念长时间停留在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或者过分长时间停留在某个人身上。。

慢:所谓慢,就是傲慢,骄傲的意思。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产生傲慢或者骄傲的情绪。这是每个人貌似利于生存的情绪。以为自己非常有能力,得到外部的夸奖,或者自己认为不可一世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并非来自内在的满足。

所有来自内在的满足是不会产生慢的,只有接受、喜悦和分享。而若来自外在事物、人物的肯定,或者来自外在的分别攀比后产生的情绪,才会有傲慢的产生。在傲慢的背后,实际上是小我非常自卑,保护自己的情节在作祟,他不允许别人跨入他的雷池半步,生怕别人看穿它空虚的把戏。

疑:是怀疑正知正见,怀疑自己的大我,怀疑这些灵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怀疑一切本源的东西都属于疑的部分。如果你仅仅是一个人怀疑,没有去批判,没有去传输,还好,如果还把这种个人的见解写到书上,讲给别人听,或者指责亵渎,那么就犯下了比较严重的疑。

其实每个人心里在完全回忆起自己本源的时候都会有疑惑,但是这些都不叫做疑,而需要做的是保持谦虚谨慎的心,对自己未知的事情留一席之地,给自己学习成长回忆的空间,这样就不会有疑惑心的产生。

扩展资料:

消除五毒的方法

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能见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我们法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化身。法身和报身容易理解。

当我们断掉念头后,还是了了分明,不是没有知觉,此时了了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大家当下可以体验。报身就是我们能见这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没有法身的智慧就不能见这些东西。譬如没有光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见东西,能见的是我们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慢疑

火眼金睛之贪嗔痴

孙悟空用火眼金睛,可以看到了“贪、嗔、痴”。

所谓“贪嗔痴”是佛教中的三毒,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孙悟空之所以忍痛敲死白骨精,也是为自己除去了三毒,类似于道教中的“斩三尸”,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孙悟空做到了,唐僧等人均没有做到,不过在通天河的时候,也都过了这关。白骨精第一次变化成少女的时候,其实就是利用美色去对付他们,猪八戒那个德行大家都知道,好吃懒惰,贪图美色。猪八戒没有冷静看待此事,慌着就去抢饭吃,恰恰犯了佛教一大忌,也就是“贪欲”。孙悟空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从远处飞来,一棍子敲死了花季少女,同时也为自己除去了贪欲。白骨精第二次变化成老婆婆的时候,前来唐僧身边寻找女儿,猪八戒个碎嘴还挑拨离间,说孙悟空的坏话。导致唐僧再一次错怪孙悟空,把孙悟空吵得没脾气,这也正犯了大忌--嗔念。所谓嗔念,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孙悟空打死了老婆婆,自然也去除了“嗔念”。第三次变成了老头,前来寻找老婆婆和女儿,在唐僧面前,白骨精开始和孙悟空飚起了演技。孙悟空这急性子,哪能受得这种冤屈,忍受紧箍咒的疼痛,依然把老头打死了。不过这一次是真的把白骨精打死了,剩下了一堆白骨,上面刻着“白骨夫人”的字样。这就是所谓的“痴心”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孙悟空一定要打死白骨精是有原因的,他用火眼金睛看到了佛教“三毒”。即便被念紧箍咒,也要忍受疼痛去除三毒,不得不说孙悟空悟性还是很高的。这并没有胡扯,在西游记中开头孙悟空打死的六位凡人,原著中说得很清楚,那六位凡人名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正是佛家的“六根”。所以这是孙悟空打死他们,就是去除了“三毒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