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族八旗姓氏是什么?
“满洲八大姓”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制度的评价: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满洲八大姓
二、满族八旗按贵贱如何排列?
排序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1、正黄旗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3、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4、正蓝旗
正蓝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5、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6、正红旗
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
7、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8、镶蓝旗
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扩展资料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三、八旗排位顺序
因为很多热播的清朝宫斗戏,“八旗子弟”就是常见的人,怎么说呢 ,就是不好惹的意思,无论是朝堂上的武将还是后宫的妃嫔代表的势力,都是八旗或者跟八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这个八旗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回答问题,八旗排位顺序是怎样的呢?
这八旗,不仅仅是军队,更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结合体,平时就组织人民群众生产物资,战时则抽调男丁出征上战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满洲人口、军队财富都被八旗所囊括,但同时每个旗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旗主在自己的旗拥有绝对的权利,但是不可以命令别的旗的人哟。
不过,虽说没有哪个旗可以凌驾于其他旗之上,但是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所谓上三旗啊,就是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在清军入关之前,上三旗是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的正皇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但入主中原之后。多尔衮把正蓝旗降入到了下五旗,把自己所带领的正白旗升到了上三旗,自此,我们熟悉的八旗也就基本定型了。
皇太极多次更换八旗的秩序,直到清世祖(顺治)朝才最终确定八旗的顺序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镶黄旗 上三旗之首
正黄旗 上三旗
正白旗 上三旗
镶白旗 下五旗
正红旗 下五旗
镶红旗 下五旗
正蓝旗 下五旗
镶蓝旗 下五旗
咱再来说一下,这个“八旗”是怎么来的吧
这里还要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起。努尔哈赤在崛起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队伍,采用了一种叫做牛录的组织模式。作为牛录最初是指女真人在狩猎的时候组成的十人小分队,同样的,在部落战争当中,女真人也会以牛录作为最基层的军事组织,努尔哈赤一开始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把手下人分成十人一队的牛录,每队牛录选一个左领进行统一管理。
但是随着人员的扩充,牛录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管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了,于是努尔哈赤又把每五个牛录整编在了一起,这种由五个牛录组成的编制,就被叫做甲喇。
到了1601年,努尔哈赤的造反事业,已经小有成就,基层组织牛录也从最初的十个人扩充到了300个人,也就是说此时一个甲喇就是1500人。但即便如此,甲喇的数量还是太多,于是为了方便管理,努尔哈赤又把每五个甲喇整编成了一个更大的组织单位--固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旗。最初的旗一共有四个,分别以黄红蓝白为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白旗。
八旗的驻守也是有讲究的
清军入关后,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令。北京内城是个正方形,当时按方位颜色在京城内进行了布防:
北方为镶黄、正黄二旗,驻防安定门德胜门内。
东方为正白,镶白二旗,驻防东直门、朝阳门内。
西方为正红、镶红二旗,驻防西直门阜成门内。
南方为正蓝、镶蓝二旗,驻防在崇文门、宣武门内。
由上可知,按八卦列,恰每旗各守一门,正阳门则由皇宫(中部为土)卫营把守。
京城满洲八旗军队的位置安排,还符合了阴阳与五行。则每二旗雄踞一方:两面黄旗在北边,北边在五行中为水;两面白旗在东边,东边为木;两面红旗驻扎在西边,西方代表金;两面蓝旗驻扎在南面,南方代表火。
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这样东西南北, 金木水火,黄白红蓝,它们之间一伸一抑、一张一合给人们一种顺应其自然的景象。
清朝以“马上治天下”而闻名,这八旗代表着清朝的军事力量,而且属于皇帝的嫡系,所以在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人以进入八旗为荣的,这个军事力量的繁荣与衰落也代表着清朝的强盛与败落,很是值得研究的。
四、满族八旗排序是什么?
满洲八旗按等级划分排序依次是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
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五、满族八旗排序是什么?
1、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士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3、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4、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5、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6、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7、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8、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六、蒙古八旗排名
1、满族八旗排行
满族八旗由等级高到低排名: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2、简介
1)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头旗,上三旗之首。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3)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4)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5)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6)镶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7)正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是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8)镶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也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的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